Led照明专利虽多,“含金量”不足让我们很受伤 |
发布时间:2015-02-02 信息来源:智云光电 发布人:智云光电 点击次数:1523 |
根据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,2014年,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到3507亿元人民币,其中下游应用规模达到2852亿元;2014年1—11月,我国LED照明产品出口总额近79亿美元,同比增长104.52%,在金砖国家、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“异军突起”。
但漂亮的数据背后,也藏着些“尴尬”。我国LED产业规模大,但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,也就是附加值较低的区域。“按照行业划分习惯,一般将LED产业分为LED衬底、外延芯片、封装和应用等部分。”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龚巍巍介绍,到2013年年底,我国大陆LED领域共申请专利36595件,主要集中在封装、应用和驱动方面,而外延芯片和衬底方面的专利相对较少。而且,从专利类型上来说,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占比较大,发明专利相对不足;即使是在发明专利中,产业链上游的芯片、原材料领域的专利也是难觅踪影。
“下游领域企业的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,主要还是以价格战为主,导致‘劣币驱逐良币’,粗制滥造的企业反而可能在市场上站住脚。”龚巍巍对记者分析道。LED产业下游领域门槛较低,竞争无序,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干脆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。但是,由于专利问题,在海外,这些企业也只能专注于利润较薄的下游环节,或者从国外购买芯片以规避专利风险。
而聚飞光电这次获得白光LED专利授权意味着什么呢?
白光LED专利主要集中在芯片和荧光粉两个方面。中科院半导体照明中心主任王军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,与白光LED相关的一些荧光粉核心专利,的确有许多都掌握在日亚和丰田合成等LED厂商手中。国外LED五大巨头——日本的日亚化学公司、丰田合成公司、美国科锐公司、飞利浦流明公司及德国的欧司朗公司对LED的研发专利布局较早,因而在LED整个产业链上拥有大量专利,而且彼此交叉授权,结成一张保护网。获得专利许可,企业才能拓展海外市场,尤其是欧美市场;不然,“国内LED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很大的侵权风险。”
业内人士把LED产业专利问题形容成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高悬于顶,随时可能落下。
令人记忆犹新的便是美国的“337调查”。自2008年以来,我国LED企业多次遭受“337调查”。“337调查”是指根据美国《1930年关税法》第337节,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,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,被认为是美国利用知识产权纠纷,阻止或限制外国企业或其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重要手段。“一旦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涉案产品发出普遍或者有限排除令,相关企业生产的涉案产品将无法出口到美国市场。”龚巍巍说。
据了解,到2014年5月,全球LED专利诉讼案件高达20余起,海外企业对国内LED起诉案件多达20件。
“我们上游技术方面的专利很少,产业发展受制于人。在国际上,很难打进欧美日韩市场,除非你花大价钱去购买人家的芯片和光源,但这样一来,你的价格竞争优势就没有了。”眭世荣语气中有些忧虑,“当你的产业发展日趋成熟,发达国家就会借专利问题做文章,对你进行打压,这也是他们一贯使用的策略。”联盟也正是要企业协同创新,抱团取暖,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LED产业专利战。
以上信息由深圳市智云光电提供:该公司专业生产: LED投光灯集成光源、led工矿灯集成光源、大功率LED紫光灯珠、大功率LED植物灯珠、大功率LED红外灯珠、大功率led影视光源、高显色集成光源、定制非标led光源等led产品,欢迎新老客户前来洽谈! |